查看原文
其他

景德镇:瓷越千年更青春

徐徐 当代江西 2023-12-14

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市、上饶市考察调研,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企业技术创新及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2019年8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唯一的文化类试验区。如今,千年瓷都景德镇,以青春之名,再出发!


了解景德镇,需要一场旅行。爱上景德镇,则需要一种机缘。

或许,是在翠竹掩映的坯房里,看着利坯师傅在飞速旋转的辘轳车上,手握利刀精准地旋削着泥坯时,你驻足回首,被坯屑扬起的美丽弧线迷蒙了双眼;

或许,是在山茶盛开的庭院中,看着绘瓷师傅持笔饱蘸青花釉料,在素坯上幻化出无限生机时,你心旌荡漾,被釉色晕染而成的山水云天唤醒了思念;

又或许,是在众目期待的窑炉前,看着把桩师傅打开窑门,迎接在窑火淬炼之下“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惊喜时,你凝神屏息,被开窑瞬间釉面开片的“噼啪”声撞开了心房……

那一刻,时间突然静止了。仿佛有一种东西,在我们来时路上氤氲了千年,又似乎,还将伴随着我们走向下一个千年。

那是烙印在中国人情感深处的文化乡愁。

景德镇陶溪川夜景。郑筱卿/摄


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鲜活样本

景德镇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因瓷而荣。

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宋真宗端坐朝堂之上纵观九州,目光一路向南,停留在江南东路饶州府浮梁县下辖的一座名叫“昌南”的小镇上。

这座青山掩映的小镇水土宜陶,处处窑火,所产青白瓷如冰似玉,光致莹润。

宋真宗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御赐年号“景德”为镇名,并“置监镇一员,以奉御董造”,即派遣官员,按照旨意监造瓷器。

景德镇由此华丽登场。

当时的宋真宗一定没有想到,“奉御董造”,景德镇坚守了一千年。曾经,景德镇以获赐年号为荣;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全世界都因为景德镇而知道了“景德”这个年号。

1953年,新中国的大地一片欣欣向荣。江西省人民政府向当时的政务院提交报告,要求将景德镇升级为省辖市,并提议更名为景德市。

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亲自批阅,同意景德镇升格。同时,周总理以其深邃而高远的历史眼光,不赞成更名为“景德市”,而赞成更名为“景德镇市”。

因为,“景德镇”这三个字历经一千年的打磨之后,已经成为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

“景德镇”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全世界共享的文化符号,是延续了五千年不断绝的中华文明传承有序的鲜活样本。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

时间在景德镇似乎变得凝固而深情,别处的叙事是以年为单位,在这里却是以世纪为单位。

“肇始于汉唐,崛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绵延至当代”,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的陶瓷生产史,景德镇这座全世界唯一的以陶瓷产业支撑千年发展的城市,隐藏着解读中国文化基因的密钥。

在景德镇,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个人的,一条是器物的。

对个人来说,用7天的时间等待开窑,用1年的时间创作一件作品,用一生的时间钻研一种技艺,这是制瓷人用匠心编织的时间线。然而,人力虽巧,天工开物。

对瓷器来说,一旦从窑火中涅槃而生,它就有了自己的时间线。哪怕是深埋土里,抑或是沉没海底,历经战乱、灾难和朝代更替,一千年,两千年,它依旧不朽、不碎、不褪色。瓷器中所蕴含的时间线,是一条悠远的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线,比个人的时间线更长久、更宽广、更深邃。

面对数千年累积下来的陶瓷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制瓷人以谦卑的姿态,在日复一日枯寂而辛苦的创作中,化作一朵朵浪花,融入了壮阔而磅礴的历史文化长河。

这当中,有致敬,有传承,更有创新。

历史感就是我们文化上的乡愁吧。乡愁让我们望得见生命的来处,也让我们有了共同的念想和梦想。时间上的乡愁比空间上的乡愁更加浩浩汤汤啊。

游客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欣赏陶瓷乐器表演。


每件瓷器都是历史的“慢递”

来景德镇看什么?当然是瓷器。然而,如果只看瓷器,你就错过了最精彩的部分。

景德镇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探秘历史的藏宝洞。“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这些珍宝令人神往之处,在于它们是数千年文明的层层累聚。

看景德镇,不是看静止的器物,而是看附着于器物之上的活了数千年依旧元气淋漓的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不是看单纯的工艺,而是看蕴含在工艺之中的中国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情感。

每一件瓷器都是历史的“慢递”,是中国文化邮递给我们的温良而浪漫的礼物。

如果你静下心来,读懂了,就会感觉到,虽然只是一杯在手、一器在眼前,却分明看见岁月的洪流奔涌而过。

你还会惊喜地发现,瓷器中隐藏的文化密码,不仅仅是青花、粉彩或者颜色釉,而是政治制度、经济方式,是文化变迁、审美风尚,是百姓生活、人间烟火。

西晋时期遗落的青瓷杯中,盛满甘美的醇酿,才子潘安举杯畅饮,写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的佳句,那是说不尽的魏晋风流。

唐代瓷窑遍布大江南北,昌南镇(景德镇旧称)的“陶窑”“霍窑”产瓷行销全国,诉说着大唐盛世的经济繁荣和商贸发达。

到了宋代,青白瓷温润如玉、含蓄内敛,那是文人审美的风雅和修养,女词人李清照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与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枕一起,不知抚慰了多少人孤寂的凉夜。

元代疆域辽阔、交通畅达,景德镇的白瓷与波斯的钴料、伊斯兰的装饰风格、蒙古族的习俗融合在一起,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才有了元青花的大气之美。

明代洪武时期创御窑制度,跨越朝代延续500多年,成就了景德镇“天下窑器所聚”、独领风骚600年的辉煌。

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珐琅彩和粉彩瓷,鲜艳夺目,华丽繁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宫廷审美的交流与融合。

乾隆时期的“瓷母”集各种工艺于一体,洋溢着炫技式的操作,更是把乾隆皇帝的骄傲自得展露无遗。而历朝历代的外销瓷,则把景德镇与世界融为一体,奏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乐章。

瓷器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历史中的瓷器故事,如星空般浩瀚无垠,如江河般绵延不绝,说不完的奇妙,道不尽的精彩。

你要是起了个头,就会掉进去,一幕又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前呼后拥向我们涌来,带着风俗的流变,带着市井的喧闹,带着天地的宏阔,让我们眼花缭乱,目眩神迷。

我们被裹卷着,身不由己,情不自禁地想要忘记时间,消融在那一片历史的光影之中。

所以,会有那么多人来了景德镇后,想一来再来,会有那么多人来了就不想走。

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筱卿/摄


以青春之名再出发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昌江是景德镇的母亲河,历史上无数精美的瓷器从昌江起航,经鄱阳湖,入长江,通大海,走向世界。

而今,昌江依旧碧波荡漾,潮起潮落,越来越多的人跨越山海,从世界各地涌向昌江两岸。他们在这里朝圣、逐梦、创作、安家,寻找诗和远方的“镇生活”。

法国艺术家开弥在景德镇做雕塑,她把东西方雕塑融为一体,作品自由而洒脱,有头戴现代棒球帽的“九纹龙”史进,还有海蓝色头发的叛逆少年哪吒。开弥已经有7年没回过法国了。

她说,景德镇更像家。

土耳其青年哈肯受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所鼓舞,10年前来到景德镇创业,如今不仅把瓷器卖到了世界各地,还在这里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与一位青花瓷非遗传承人喜结连理。

赣南人刘瑞华从“红色故都”来到千年瓷都,从门外汉到创品牌、求发展,致力于用瓷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山东小伙雷子在山里的宋代古窑址上做瓷,像古人一样,依水制陶,依时生活,以宋韵之风,照入当代器物;

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安然放弃去英国读博的机会,辞去在北京的工作,毅然来到景德镇摆摊创业……

在不少城市打响人口保卫战的当下,景德镇却吸引了3万余名“景漂”来这里扎根,其中国际景漂5000多人。

他们的艺术和梦想、情怀和担当,让这座城市跃动着青春的音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景漂”,不仅漂出了年轻人的梦想,也漂出了陶瓷文化的时代精神,漂出了景德镇的“瓷力”和“磁力”。

走过千年,归来依旧青春。

2019年的春天,古老而又年轻的景德镇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由国务院批复的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发展蓝图,点燃了昌江两岸的璀璨窑火。

系统保护十大申遗要素点、160处瓷业遗址、108条窑砖里弄及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利用数字技术为出土的2000万件古瓷片绘制基因图谱;

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72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新地标;

陶溪川、乐天陶社、九集小镇、三宝国际瓷谷等陶瓷文创园区活力四射……

在昌江奔流不息的涛声中,景德镇正以青春的热望拥抱美好的未来。

显然,这不但是一座城市的青春,而且是文化之青春、中国之青春。

文化因青春而多彩,乡愁因青春而延续。

千年瓷都景德镇,以青春之名,再出发!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九江石化:向新,向绿,向未来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西
千年鸟飞南风面
“枫桥经验”的浔阳回响
从亚运看见“永远可以相信的中国”
致敬长征前夕的那些生死诀别
“庐山天下悠”如何更“优”
“萝卜刀”岂能变“真刀”
解锁南昌“出圈”的流量密码

当艺术风刮进小山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